【反修例】傘運後棄當建築師投身藝術創作 80後插畫師以插圖療癒港人受傷心靈

休閒消費

發布時間: 2019/07/09 15:22

最後更新: 2019/07/10 12:32

分享:

分享:

發生反修例運動而爆發的6.12衝突後,插畫師「含蓄」眼見不少學生、老人家、社工等市民出現情緒困擾,便趕製了二十頁插畫講述安撫情緒的方法,希望能幫助眾人療癒「當下」的心靈創傷。

2014年雨傘運動對插畫師「含蓄」(Humchuk)意義重大,2016年,他放棄前景光明的建築師之路,決意投身藝術創作。在發生反送中運動而爆發的6.12衝突後,他眼見不少學生、老人家、社工等市民出現情緒困擾,便趕製了二十頁插畫講述安撫情緒的方法,希望能幫助眾人療癒「當下」的心靈創傷。

傘運之前,含蓄和其他香港人一樣,很忙碌地工作、生活,為着更好的未來努力。傘運時,他見證很多年輕人努力為香港爭取真普選,但最終卻甚麼結果也沒有。當時的他和身邊很多人都感到無能為力去改變香港。更甚的是,面對龐大的民意,政府竟可裝聾作啞,在論訴求能否成功爭取之前,香港人連一個正面的回應也沒有得到。

他慨歎社會無法進步,也看不見未來。他說:

建築師是一份很有未來前景的工作,但我身處的社會卻看不見未來、希望。

傘運時,我便重新思考自己喜歡甚麼、在當下有甚麼想做而真的可以做,於是就辭職做全職藝術工作者,用畫畫作為媒介,為「當下」而活。

傘運後的5年來,含蓄做了不少有關心靈健康相關的藝術項目,包括與藝術治療師珍珠末共同創作圖文書《我不要在孤單中死去》等書,以及在市集擺攤用畫作交換市民的故事等。

安撫當下情緒

含蓄覺得與5年前傘運時期剛投身藝術的自己相比,現時他更有能力透過插畫和文字安撫在示威衝突裏心靈受傷的市民。

「我寫和畫的20頁插畫都比較簡單,內容顧及示威人士至沒有在衝突現場的人士,我想同大家講,無論你是誰,在過程中我站在你們那一方。」含蓄說到。

含蓄綜合在網上收到的情緒健康資訊,畫成二十頁插畫書,名為 《事後情緒事》。(陳智良攝)

這20頁插畫是他透過自己的Facebook專頁呼籲收集情緒健康資訊綜合而成的,教大家處理情緒波動的方法,在網上一刊登旋即被網民瘋傳。他坦言沒有想過回響會這麼大,體現政府的冷漠回應和警方的暴力鎮壓令社會有太多人需要情緒出口。

而這些插畫更跳出網絡,在現實世界遍地開花,有不少人得含蓄同意後自資印製派發,金鐘的中信橋亦見有人將他的插畫貼在牆壁上,還有專業人士如社工、老師也把插畫帶到社區和學校中。

暖心的畫風配合安撫情緒資訊在網上和現實世界都得到不少人轉發。(圖:受訪者)

含蓄表示不希望辜負因那插畫而信任他的市民,因此刻的他積極探索自己能為反送中運動再做些甚麼事情。他提到:「不只是一霎那的抗爭遊行,過程很長,負面的情緒會不斷累積,我很想照顧隊友『當下』的情緒健康,那麼我們一起才會走得遠。」

為社會出一分力

參與反送中運動的人光譜廣闊,由未成年學生到白髮老人,由兒女到父母,由有信仰人士到非信仰人士等都有,各人在這場運動中各司其職。

參與網上討論區、籌款登報、「和理非」遊行示威集會,或在連儂牆留言等,是本港大多數市民參與社運的方式。雖在過去被網民詬病「左膠」(過於理想化)、沒有成效,卻在這場運動被肯定其價值。

貼滿示威者留言的「連儂牆」。(陳智良攝)

「兄弟爬山,各有各做」令不同人均能以無成效論和不分化態度,選擇自己可接受和可承受的方式,為社會出一分力。含蓄覺得:

沒有人不想為社會出一分力,(畫畫)對結果未必有用,但是對人很有用,可以幫助到人找到情緒支援。保護戰場上和後方大眾的情緒都是社會運動的一部分。

年輕人沒有與社會失聯

含蓄前幾年做了很多自殺相關的研究,他發現自傘後社會絕望的氣氛充斥在不同的年齡層,令他們參與社會動力或會大大降低。

他道:「我們以為只有大人感到無力,其實中學生、小學生,甚至是幼稚園學生同樣感染這種負面的情緒,我很擔心他們長大後會與社會失聯。」

不幸中的大幸,反送中運動正好展現到,傘後成長的年輕人仍然當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願意為這個社會付出,並沒有與社會失聯。在香港最壞的時代成長,年輕人還是有着爭取公義的勇氣和抗爭的決心。

反修例運動中展現了年輕人即使面對香港最壞的時代,依然勇於爭取公義的勇氣和抗爭的決心。(陳智良攝)

作者 Profile

傻的媽Carzy Mum由數個年輕人組成,透過走訪大街小巷跟不同的人對話,寫下城市空間的故事,讓大家認識社會的多元化聲音。

Facebook:傻的媽Carzy Mum

撰文 : 阿布@傻的 媽